有一次演講,一位女性聽眾提問:「我另一半是很負責任的人,他會打點家裡大小事情,小孩需要什麼他都會先注意到。我常跟他說坐下來看個影片或是講講話吧,但是坐下後注意力不超過三分鐘,他會說:『喔,茶几不要摸,我剛擦完。』或者是他就跑去顧小孩。我跟他之間沒辦法培養一種情緒或氣氛,久而久之就沒有愛情的感覺。」這位聽眾覺得這樣不行,希望我給她建議:有沒有一種不爭吵的方法可以說服先生改變。
我非常同意,在親密關係之中,「想要對方改變」是很正常的理想需求。問題是,敘述當中我們都只看到對方,我們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直往伴侶那裡看,卻看不見自己。
伴侶諮商的精髓,應該是在兩個人互動模式中求轉機,因為唯有這麼做,才能超越一個古典問題:「我為什麼要為你而改變?」這樣的改變,要不就是先生配合太太,或反過來太太配合先生,不然就各切一半,讓雙方都痛苦。如何在不傷害彼此的狀況下,不去切割或損失對方,而能看到我們兩人互動模式出了什麼問題,這種去看兩人互動關係的看法,英國精神分析師瑪莉‧摩根稱之為「伴侶心態」。
當伴侶練習覺知的時候,我們會請夫妻描述他們彼此,不是說「我是怎樣的人、我先生是怎樣的人」就結束,而是「遇到我先生之後,我傾向採取哪些互動方式,先生會用哪些方式來回應,當先生這樣回應時,我又如何接下去互動」,這就是伴侶心態。
因此我跟那位女性聽眾說:「如果用伴侶心態思考這個問題,你的敘述只有一半。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形成那麼小心翼翼的個性,為什麼是你要提醒他『兩人要有相處時間』,你負責提醒相處、他卻負責反抗相處。」
兩人之間會形成這種模式,是因為成長背景及性格上某種素質,這些作用讓兩人角色分化,造成顧細節的一方愈顧細節、要拉緊兩人關係的一方拉得愈緊,拉緊的這方覺得親密度很不夠,所以一直打擊對方顧細節。就像我書裡頭寫過,早上夫妻散步,丈夫一直說:「車來了!車來了!」太太卻一直說:「這花好美喔,好像談戀愛時你送我的花。」這是一種可愛又無奈的畫面。
當兩人角色分工到這個地步,我們稱之為「極化」,兩人互相拉扯的角色就更加強化,白話點說就產生了婚姻的鴻溝。而我的角色是幫助這對夫妻了解為什麼產生這種極化。
有趣的是,當事人回答問題時通常會表示:「我又何嘗願意變成這樣的人?都是對方做了哪些事情才讓我變成這樣。」先生可能說他本來是討厭打掃家裡的人,但太太不掃,他只好做;可是太太又經常罵:「為什麼每次要跟你講話,你就在掃地。」逼得他更愛掃。這個回顧會讓夫妻明白,你們為何被推到這裡、為何選擇這個角色。
當夫妻開始這麼做、問自己為什麼跳到這個坑的同時,其實你已經明白自己在坑裡面,這時候就有一種跳出來的力量了。所以,分析之後夫妻會去重新平衡,每次角色快要極化時,若兩人有覺知,就會交換一下角色,然後就能化解很多衝突、對立跟埋怨。因此我一直想要介紹這個伴侶心態給大家,實在是太多時候我聽到求助的人都只看到兩個個體,沒在談互動。
生活中可用以下方式練習「伴侶心態」。每次你們在描述伴侶關係時,把內容寫下來或錄下來,或者講給好朋友聽。在中間注意找尋兩組關鍵字,你有沒有在談兩人之間的「因為跟所以」、「如果怎樣就會怎樣」。
比方說,如果他不跟我講話,我就罵他,我罵了他以後,他就一定去打小孩。在這過程中,我們要開始去看自己如何影響另一方、看到自己也做了什麼,沒有一個人是完全被動的,然後也練習看到自己如何被別人影響。
此外,也可找位好朋友,請對方用同理跟支持的態度來問問題,像是「你說你先生都很晚回家,那通常他晚回家你會怎樣反應?你有發現你平常的回應跟結果之間的關聯嗎?為什麼你罵他,他就更不想回家,這跟他哪種個性有關?那你的個性又是怎樣?」這個練習可以不斷的把兩個人同時拉到舞台上。
在婚姻中,不要只站在舞台下面看,覺得另一半演得實在有夠爛,就想換一個男/女主角;而是要創造出一個能夠跳出來,看自己跟伴侶如何在舞台上共演一齣戲的能力。
鄧惠文:別只抱怨另一半有問題
有一次演講,一位女性聽眾提問:「我另一半是很負責任的人,他會打點家裡大小事情,小孩需要什麼他都會先注意到。我常跟他說坐下來看個影片或是講講話吧,但是坐下後注意力不超過三分鐘,他會說:『喔,茶几不要摸,我剛擦完。』或者是他就跑去顧小孩。我跟他之間沒辦法培養一種情緒或氣氛,久而久之就沒有愛情的感覺。」這位聽眾覺得這樣不行,希望我給她建議:有沒有一種不爭吵的方法可以說服先生改變。
我非常同意,在親密關係之中,「想要對方改變」是很正常的理想需求。問題是,敘述當中我們都只看到對方,我們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直往伴侶那裡看,卻看不見自己。
伴侶諮商的精髓,應該是在兩個人互動模式中求轉機,因為唯有這麼做,才能超越一個古典問題:「我為什麼要為你而改變?」這樣的改變,要不就是先生配合太太,或反過來太太配合先生,不然就各切一半,讓雙方都痛苦。如何在不傷害彼此的狀況下,不去切割或損失對方,而能看到我們兩人互動模式出了什麼問題,這種去看兩人互動關係的看法,英國精神分析師瑪莉‧摩根稱之為「伴侶心態」。
當伴侶練習覺知的時候,我們會請夫妻描述他們彼此,不是說「我是怎樣的人、我先生是怎樣的人」就結束,而是「遇到我先生之後,我傾向採取哪些互動方式,先生會用哪些方式來回應,當先生這樣回應時,我又如何接下去互動」,這就是伴侶心態。
因此我跟那位女性聽眾說:「如果用伴侶心態思考這個問題,你的敘述只有一半。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形成那麼小心翼翼的個性,為什麼是你要提醒他『兩人要有相處時間』,你負責提醒相處、他卻負責反抗相處。」
兩人之間會形成這種模式,是因為成長背景及性格上某種素質,這些作用讓兩人角色分化,造成顧細節的一方愈顧細節、要拉緊兩人關係的一方拉得愈緊,拉緊的這方覺得親密度很不夠,所以一直打擊對方顧細節。就像我書裡頭寫過,早上夫妻散步,丈夫一直說:「車來了!車來了!」太太卻一直說:「這花好美喔,好像談戀愛時你送我的花。」這是一種可愛又無奈的畫面。
當兩人角色分工到這個地步,我們稱之為「極化」,兩人互相拉扯的角色就更加強化,白話點說就產生了婚姻的鴻溝。而我的角色是幫助這對夫妻了解為什麼產生這種極化。
有趣的是,當事人回答問題時通常會表示:「我又何嘗願意變成這樣的人?都是對方做了哪些事情才讓我變成這樣。」先生可能說他本來是討厭打掃家裡的人,但太太不掃,他只好做;可是太太又經常罵:「為什麼每次要跟你講話,你就在掃地。」逼得他更愛掃。這個回顧會讓夫妻明白,你們為何被推到這裡、為何選擇這個角色。
當夫妻開始這麼做、問自己為什麼跳到這個坑的同時,其實你已經明白自己在坑裡面,這時候就有一種跳出來的力量了。所以,分析之後夫妻會去重新平衡,每次角色快要極化時,若兩人有覺知,就會交換一下角色,然後就能化解很多衝突、對立跟埋怨。因此我一直想要介紹這個伴侶心態給大家,實在是太多時候我聽到求助的人都只看到兩個個體,沒在談互動。
生活中可用以下方式練習「伴侶心態」。每次你們在描述伴侶關係時,把內容寫下來或錄下來,或者講給好朋友聽。在中間注意找尋兩組關鍵字,你有沒有在談兩人之間的「因為跟所以」、「如果怎樣就會怎樣」。
比方說,如果他不跟我講話,我就罵他,我罵了他以後,他就一定去打小孩。在這過程中,我們要開始去看自己如何影響另一方、看到自己也做了什麼,沒有一個人是完全被動的,然後也練習看到自己如何被別人影響。
此外,也可找位好朋友,請對方用同理跟支持的態度來問問題,像是「你說你先生都很晚回家,那通常他晚回家你會怎樣反應?你有發現你平常的回應跟結果之間的關聯嗎?為什麼你罵他,他就更不想回家,這跟他哪種個性有關?那你的個性又是怎樣?」這個練習可以不斷的把兩個人同時拉到舞台上。
在婚姻中,不要只站在舞台下面看,覺得另一半演得實在有夠爛,就想換一個男/女主角;而是要創造出一個能夠跳出來,看自己跟伴侶如何在舞台上共演一齣戲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