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個好覺,對於睡眠好的人來說,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,但對那些長期失眠的人來說,簡直就是奢望。
最新數據顯示,我國近4成居民患有睡眠障礙,其中近3億人被失眠困擾,而且常與焦慮抑鬱相伴。
如何才能找回丟失的睡眠?現在網路資訊發達,大家可能看到過各種各樣的助眠方法,但只有少數有效,多數人試了各種方法後,只收穫了更多的焦慮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
其實大家走入了一個誤區,失眠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,但背後的原因,卻各有不同。只有根據自身情況,對症調理,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。
在中醫上,診斷失眠的標準是什麼?
中醫里把失眠症叫做不寐,診斷標準需符合以下3種癥狀:
① 入睡困難,或睡而易醒,醒後不能再睡,嚴重則徹夜難眠,連續4周以上;
② 常伴有多夢、心煩、頭昏頭痛、心悸健忘、神疲乏力等癥狀;
③ 無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和誘因。
如果你只是偶爾睡眠不好,輕度失眠,先推薦兩個助眠小方法:
一、按摩法
【取穴】印堂穴、內關穴、湧泉穴
【操作】採用揉、按、點、搓等方式自我按摩,共揉按20分鐘,每天1次,沐足後進行。
二、數息法入睡
仰卧在床上,四肢自然伸展。深呼吸一次就在心裡數一個數字,從一數到十,再從十數回一,所以,數的順序依次是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、二……這樣反來複去。數息的時機是在吐氣的時候。
如果這些小方法都不能緩解,長期睡眠障礙,那你就需要求助醫生啦。很多人不把失眠當成病,雖然一直被折磨,卻很少去醫院看醫生,這是一直好不了的一大原因。
五大失眠類型,對症治療
中醫講究辨證施治,失眠也不例外。
中醫將失眠分為5大類型——
心脾兩虛證、心膽氣虛證、心腎不交證、肝火擾心證、痰熱擾心證。
從中醫的角度,如何理解失眠呢?
睡為陰,醒為陽,陽氣重則醒,陰氣重則眠,一旦陰陽不平衡就會產生失眠。
說簡單點就是,白天的時候,陽氣升發,人體"動起來"的一切狀態都屬於陽,到了晚上就入陰,需要收斂陽氣,應該安靜下來,但你不該興奮的時候興奮了,所以就睡不好。
那麼,中醫怎麼調治失眠呢?下面我們介紹幾種常見療法。
(一)針灸療法
在針灸調理上,先要選取5個治療失眠的主穴:四神聰穴、安眠穴、申脈穴、照海穴、太沖穴。平時睡眠不好,也可以自我按摩一下,對於安神助眠大有裨益。
四神聰穴,位於頭頂部,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處,共4個穴位,有鎮靜安神,清頭明目,醒腦開竅的作用。
眠穴,位於顳部,胸鎖乳突肌停止部乳突下陷中(翳明穴)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(風池穴)連線的中點處,有鎮驚安神的作用。
申脈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,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陽蹺,位於足外側部,外踝直下方凹陷中,有補陽益氣、疏導水濕的作用,可寧神止痛。
照海穴,屬足少陰腎經穴,八脈交會穴,通陰蹻,在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凹陷處,有吸熱生氣的作用,可調治驚恐不寧。
太沖穴,屬足厥陰肝經,位於足背側,第1、第2跖骨間,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,或觸及動脈波動處,有平肝息風,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的作用。
在以上五個主穴的基礎上,根據不同的失眠類型,再辯證加減穴位:
心脾兩虛者:表現為不易入睡、睡而不實、多眠易醒、醒後難以復寐等,加心俞穴、脾俞穴,補益心脾;
心膽氣虛者:表現為心悸膽怯、不易入睡、寐後易驚、遇事善驚,加心俞穴、膽俞穴,補心壯膽;
心腎不交者:表現為心煩不寐、或時寐時醒,加心俞穴、腎俞穴交通心腎;
肝火擾心者:表現為心煩不能入睡、煩躁易怒、胸悶脅痛,加心俞穴、肝俞穴,清心瀉肝;
痰熱擾心者:表現為睡眠不安、心裡煩悶、胸悶脘痞,加心俞穴、豐隆穴清熱化痰。
根據病情需要,還可選用下面的一些方法。
(二) 耳穴壓丸法
又叫耳穴貼壓法、耳穴壓籽法或壓豆法,是在耳穴表面貼敷小顆粒狀藥物的一種簡易刺激方法,能起到持續的刺激作用。
(三)撳針療法
這是中醫輔助療法,主要通過在穴位上埋針,將細小的針具刺入皮內,固定後留置一定時間,可以給穴位以持續刺激,減少反覆針刺的麻煩。
(四)艾灸療法
灸法,是通過辨證取穴,然後對其進行艾灸,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。
生活中,失眠患者還要避免幾個誤區
(1)睡眠質量比睡眠時間更重要,周末不要狂補覺
很多上班族,尤其是年輕人,晚上熬夜,第二天又得早起上班,睡眠嚴重不足。於是到了周末,就睡到中午才起,美其名曰:補覺。
如果偶爾熬了夜,第二天可以適當補眠,但不主張過度補眠,這是什麼意思呢?
打個比方說,周五熬了夜,周六放假的時候,你其實睡醒了,已經休息得差不多了,就應該起床了,不要想著一定要把熬夜的時間補回來。
睡眠就是一個重新充電的過程,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夠了,睡眠質量遠比睡眠時間更重要,高質量的三四個小時睡眠,比六七個小時的"垃圾睡眠"修復身體的效果好得多。
所以最好的作息是什麼呢?就是天人合一,順應自然,遵循"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"的規律,天黑了就應該休息,讓自己靜下來,早點進入睡眠。天亮了,太陽升起來了,該起床就起,順時養生是最聰明的養生。
(2)睡前一定要去趟衛生間?減少節外生枝的干擾
你有沒有這種習慣:明明上床前幾分鐘剛上過廁所,但臨睡前,一定還要再去一次,才能踏實睡覺。
養生君在辦公室做了個小調查,發現一半的人都中招了!
趙醫生表示,這可能是身體上出現了小問題,也有一些心理作用。
所以建議大家,做好一切睡前準備後,不要再去做一些"節外生枝"的事情,上床躺下就睡覺。不然你剛有點困意,再去上個廁所,又清醒了,又要重新準備入睡的過程。
很多人喜歡睡前玩手機,結果受手機的屏幕光或者內容的影響,突然一下又興奮了,然後睡不著,睡不著又玩手機,加重失眠,久而久之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。
所以睡覺的時候,最好不要把手機帶進卧室,或者戴個眼罩,只是用手機播放舒緩的催眠音樂,然後定時關閉。
(3)運動可以助眠,但最好不要晚上運動
每天堅持適當、適度的運動,對睡眠很有幫助。
推薦慢跑,只要膝蓋、踝關節允許的情況,慢跑時微微出點汗,讓心率稍微增加一些,有助於身體內環境的改變。
不過運動時間有講究,一般不建議夜跑,否則跑興奮後反而會影響睡眠,最好是在太陽落山之前運動。天黑後就應該讓身體進入休息狀態,睡前泡個熱水腳,再配合按摩足心放鬆一下,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。
人體自帶「安眠穴「,五種失眠類型對症調理,還你好睡眠
睡個好覺,對於睡眠好的人來說,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,但對那些長期失眠的人來說,簡直就是奢望。
最新數據顯示,我國近4成居民患有睡眠障礙,其中近3億人被失眠困擾,而且常與焦慮抑鬱相伴。
如何才能找回丟失的睡眠?現在網路資訊發達,大家可能看到過各種各樣的助眠方法,但只有少數有效,多數人試了各種方法後,只收穫了更多的焦慮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
其實大家走入了一個誤區,失眠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,但背後的原因,卻各有不同。只有根據自身情況,對症調理,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。
在中醫上,診斷失眠的標準是什麼?
中醫里把失眠症叫做不寐,診斷標準需符合以下3種癥狀:
① 入睡困難,或睡而易醒,醒後不能再睡,嚴重則徹夜難眠,連續4周以上;
② 常伴有多夢、心煩、頭昏頭痛、心悸健忘、神疲乏力等癥狀;
③ 無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和誘因。
如果你只是偶爾睡眠不好,輕度失眠,先推薦兩個助眠小方法:
一、按摩法
【取穴】印堂穴、內關穴、湧泉穴
【操作】採用揉、按、點、搓等方式自我按摩,共揉按20分鐘,每天1次,沐足後進行。
二、數息法入睡
仰卧在床上,四肢自然伸展。深呼吸一次就在心裡數一個數字,從一數到十,再從十數回一,所以,數的順序依次是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、二……這樣反來複去。數息的時機是在吐氣的時候。
如果這些小方法都不能緩解,長期睡眠障礙,那你就需要求助醫生啦。很多人不把失眠當成病,雖然一直被折磨,卻很少去醫院看醫生,這是一直好不了的一大原因。
五大失眠類型,對症治療
中醫講究辨證施治,失眠也不例外。
中醫將失眠分為5大類型——
心脾兩虛證、心膽氣虛證、心腎不交證、肝火擾心證、痰熱擾心證。
從中醫的角度,如何理解失眠呢?
睡為陰,醒為陽,陽氣重則醒,陰氣重則眠,一旦陰陽不平衡就會產生失眠。
說簡單點就是,白天的時候,陽氣升發,人體"動起來"的一切狀態都屬於陽,到了晚上就入陰,需要收斂陽氣,應該安靜下來,但你不該興奮的時候興奮了,所以就睡不好。
那麼,中醫怎麼調治失眠呢?下面我們介紹幾種常見療法。
(一)針灸療法
在針灸調理上,先要選取5個治療失眠的主穴:四神聰穴、安眠穴、申脈穴、照海穴、太沖穴。平時睡眠不好,也可以自我按摩一下,對於安神助眠大有裨益。
四神聰穴,位於頭頂部,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處,共4個穴位,有鎮靜安神,清頭明目,醒腦開竅的作用。
眠穴,位於顳部,胸鎖乳突肌停止部乳突下陷中(翳明穴)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(風池穴)連線的中點處,有鎮驚安神的作用。
申脈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,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陽蹺,位於足外側部,外踝直下方凹陷中,有補陽益氣、疏導水濕的作用,可寧神止痛。
照海穴,屬足少陰腎經穴,八脈交會穴,通陰蹻,在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凹陷處,有吸熱生氣的作用,可調治驚恐不寧。
太沖穴,屬足厥陰肝經,位於足背側,第1、第2跖骨間,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,或觸及動脈波動處,有平肝息風,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的作用。
在以上五個主穴的基礎上,根據不同的失眠類型,再辯證加減穴位:
心脾兩虛者:表現為不易入睡、睡而不實、多眠易醒、醒後難以復寐等,加心俞穴、脾俞穴,補益心脾;
心膽氣虛者:表現為心悸膽怯、不易入睡、寐後易驚、遇事善驚,加心俞穴、膽俞穴,補心壯膽;
心腎不交者:表現為心煩不寐、或時寐時醒,加心俞穴、腎俞穴交通心腎;
肝火擾心者:表現為心煩不能入睡、煩躁易怒、胸悶脅痛,加心俞穴、肝俞穴,清心瀉肝;
痰熱擾心者:表現為睡眠不安、心裡煩悶、胸悶脘痞,加心俞穴、豐隆穴清熱化痰。
根據病情需要,還可選用下面的一些方法。
(二) 耳穴壓丸法
又叫耳穴貼壓法、耳穴壓籽法或壓豆法,是在耳穴表面貼敷小顆粒狀藥物的一種簡易刺激方法,能起到持續的刺激作用。
(三)撳針療法
這是中醫輔助療法,主要通過在穴位上埋針,將細小的針具刺入皮內,固定後留置一定時間,可以給穴位以持續刺激,減少反覆針刺的麻煩。
(四)艾灸療法
灸法,是通過辨證取穴,然後對其進行艾灸,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。
生活中,失眠患者還要避免幾個誤區
(1)睡眠質量比睡眠時間更重要,周末不要狂補覺
很多上班族,尤其是年輕人,晚上熬夜,第二天又得早起上班,睡眠嚴重不足。於是到了周末,就睡到中午才起,美其名曰:補覺。
如果偶爾熬了夜,第二天可以適當補眠,但不主張過度補眠,這是什麼意思呢?
打個比方說,周五熬了夜,周六放假的時候,你其實睡醒了,已經休息得差不多了,就應該起床了,不要想著一定要把熬夜的時間補回來。
睡眠就是一個重新充電的過程,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夠了,睡眠質量遠比睡眠時間更重要,高質量的三四個小時睡眠,比六七個小時的"垃圾睡眠"修復身體的效果好得多。
所以最好的作息是什麼呢?就是天人合一,順應自然,遵循"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"的規律,天黑了就應該休息,讓自己靜下來,早點進入睡眠。天亮了,太陽升起來了,該起床就起,順時養生是最聰明的養生。
(2)睡前一定要去趟衛生間?減少節外生枝的干擾
你有沒有這種習慣:明明上床前幾分鐘剛上過廁所,但臨睡前,一定還要再去一次,才能踏實睡覺。
養生君在辦公室做了個小調查,發現一半的人都中招了!
趙醫生表示,這可能是身體上出現了小問題,也有一些心理作用。
所以建議大家,做好一切睡前準備後,不要再去做一些"節外生枝"的事情,上床躺下就睡覺。不然你剛有點困意,再去上個廁所,又清醒了,又要重新準備入睡的過程。
很多人喜歡睡前玩手機,結果受手機的屏幕光或者內容的影響,突然一下又興奮了,然後睡不著,睡不著又玩手機,加重失眠,久而久之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。
所以睡覺的時候,最好不要把手機帶進卧室,或者戴個眼罩,只是用手機播放舒緩的催眠音樂,然後定時關閉。
(3)運動可以助眠,但最好不要晚上運動
每天堅持適當、適度的運動,對睡眠很有幫助。
推薦慢跑,只要膝蓋、踝關節允許的情況,慢跑時微微出點汗,讓心率稍微增加一些,有助於身體內環境的改變。
不過運動時間有講究,一般不建議夜跑,否則跑興奮後反而會影響睡眠,最好是在太陽落山之前運動。天黑後就應該讓身體進入休息狀態,睡前泡個熱水腳,再配合按摩足心放鬆一下,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。